得了手足癣怎么办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小胃肠做出大文章
TUhjnbcbe - 2023/2/13 21:56:00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155402153973420&wfr=spider&for=pc

本文转自: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王惠

病人愿意找某一位医生看病,是对这位医生的一种信任,想要赢得病人的这种信任,靠的是医生的医德和医术。

医院消化二科主任、徐州市名中医王胜英就是这样一位以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赢得患者信任的医者。他门诊时,一天要看六七十位患者;上午10:30以后就要限号,不然病人一天都看不完。

他从医30余年,始终秉承“履行医生天职、解除患者病痛”的信念,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一步一步成长为消化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徐州市名中医、教授、江苏省中医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他所带领的消化二科,也成为徐州及周边地区优势明显、影响较大的特色专科。

立志学医投身“消化”

说起王胜英的从医经历,还得从他的奶奶说起。

“我从小和奶奶感情很深,后来奶奶患上高血压,继而引发中风,多年卧床不起。看着奶奶被病痛折磨,我虽然着急却无能为力。”提起奶奶,王胜英唏嘘不已。“后来我自己也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当时的医生告诉我说是因为家族有遗传性高血压病史。”经过一段时间的惊慌迷茫,王胜英萌生了当医生的想法,“我想为自己和家人治病,更想为更多被病痛折磨的人治病。”

带着这个朴素的想法,在高考那年,王胜英果断选择报考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

年,王胜英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在选择专业时,他对当时有些青*不接的消化专业情有独钟,“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一是因为当时在徐州有影响力的名老中医大多是消化专业的,我希望能跟着这些‘大家’学到更多的东西。”王胜英解释,“另一方面,当时的消化专业有些青*不接,年轻医生很少,我渴望能在消化领域有所作为,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扎根中医研习经典

医院,王胜英得到许多优秀老师的指导,这也让他对消化专业始终保持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不断探索的热情。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王胜英认识到脾胃为后天之本,而中医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色,对于一般的胃肠疾病,仅用中医就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随着临床工作经验的积累、阅历的丰富,他对中医的兴趣更加浓厚,理解和研究也更加深入。

为了进一步提高诊疗业务水平,王胜英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要抽出30分钟至1小时的时间研读中医经典著作。为此,他每天提前1医院,在上班之前看书学习;回到家后,仍要利用晚饭之后的空余时间来读书。

他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提炼重点,如今光是学习笔记就已经有厚厚的一大摞。“上学时觉得中医书籍晦涩难懂,有时需要死记硬背。现在年纪大了,记忆力越来越不行了,但是理解能力更好了,更能深刻领悟中医内涵。”王胜英说。

34年如一日的坚持,让王胜英积累了大量中医理论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反复验证和思考,对中医治疗脾胃病有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几千年来,中医前辈们留下的经验固然宝贵,但在临床应用中绝不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要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取各家之长,结合自己的治疗特色和习惯,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如今,王胜英已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他用药清轻、纯正,针对性强,注重固后天之本,调理脏腑气机,擅长从传统经方里寻找合适的药物。他强调,这并不是简单的杂合,随意配一服十几味的中药,要有一个清晰的理法方药思路,并且行之有效。

40多岁的陈先生腹胀、食欲不振三月有余,断断续续看了多次医生,吃药、挂水都试过了,病情却始终没有起色,慢慢地,不仅人日渐消瘦,情绪低落,还影响了睡眠。医院开点中药调理一下。他找到王胜英主任,王主任通过“望、闻、问、切”,判断他脾胃虚、肝火旺,给他开了补泻兼施、寒热并用的中药。服用一周后,陈先生的症状明显减轻,他非常惊喜,说:“没想到中医真的如此神奇。”

中西并举共同发展

王胜英表示,消化内科的疑难杂症和重症多,当好一名中医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中医诊治经验,也要有拿得起的西医诊疗技术。

为此,他多次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全国重症肝炎学习班、全国超声介入学习班和数届国际消化及内镜学术会议,始终跟随国内外先进的消化科医学潮流。年,他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全国消化进修班,师从吴锡琛、张志宏等我国知名消化科专家,为我市及周边地区百姓带来更为先进的消化疾病诊疗方法。

多年来,王胜英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研究探索,先后在全国及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较有影响的学术论文10篇,主持的《消幽颗粒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的临床实验研究》课题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对传统中医药的疗效、治病机理进行研究,拓展和提高了中医的治疗水平,获得年度徐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胜英说,“中医很优秀,西医不落后”医院的治院理念,秉承这个观点,他一边不断汲取中医精华,一边如饥似渴地吸收现代医学新技术、新知识,并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特色。医院消化二科也始终坚持中西医两手抓的发展思路,在各类消化道疾病的诊治中,更加强化西医的治疗优势,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方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显示出极佳的效果。

王胜英曾成功抢救过一名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他接诊后,立即采用内镜为病人进行检查,很快找到了出血点并予以止血。术后,病人体质虚弱,他又给予其中医药调理,以补充气血,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力,增强病人体质。中西医双管齐下,这位患者很快便恢复了健康。

这样的患者,王胜英每年都会接诊许多。他说:“患者找医生看病,是以命相托,我们要对得起患者的信任,尽心竭力为患者解除病痛。”

身心调节健康脾胃

记者在王胜英诊疗时发现,虽然门诊工作量大,他依然会花较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交流,详细到位地向每个病人交代用药、饮食、起居等注意事项,耐心开导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鼓励患者对治疗疾病要有信心。他说,好多消化方面的疾病是跟情绪有关系的,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也是脾胃病的病因,怡情悦性对治疗疾病大有益处,因此,治疗脾胃疾病尤其讲究顺四时、调神志、治未病。

没有节制的生活易导致精神疲惫、胃肠紊乱,它既是身体疾病,也是心理疾病。“很多胃病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并利于消化。要注意每日三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每餐食量适度,避免过饥或过饱。”王胜英解释说,“情绪与胃病也关系密切,发怒、紧张可导致胃肌收缩、胃自身保护修复机能减退、胃酸分泌亢进等。有人说胃病是气出来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顺应四时,保持愉快的心情很重要。”

民间有俗语“胃病在养”。所谓“养”,有补养、保养、调养、护养之意。胃病实际上是许多病的统称,程度不一,临床表现有相似的症状。王胜英说:“西医通常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增强胃动力、抑制胃酸、胃黏膜保护剂等辅助药物来治疗胃病,而中医更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根据病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辨病施治,例如对虚症的人用补药、对寒症的人用温药、对于虚实相兼的患者采取补虚泻实等措施,全面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和炎症消退。”

“王主任,你给我开的那几服药吃了后,效果很好。”这句话对医院消化二科主任、院名中医王胜英来说,是他当医生最喜欢听的一句话。

仁心施治收获信任

作为医术高超的名中医,王胜英获得众多病人及家属的信赖。这种信任对医生来讲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责任。“所以我们要把责任心落实到每个病人身上,当病人通过我们的治疗,身心重获健康,我们就会感到很满足、很开心,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王胜英治病有一个原则,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选择让患者经济负担较小的一种诊疗方式。对于必须手术治疗的急、危重症,他不建议保守治疗耽误病情;对于可以用中医中药或西药治愈的疾病,他则不会让患者遭受手术之苦,增加经济负担。

曾有一位来自农村的患者,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中度不典型增生,由于其他治疗方式效果不佳,医院建议手术治疗。王胜英采取辨症与辨病相结合,为其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活血,医病医心,治疗两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不但减轻了患者的身体痛苦,还节省了不菲的医疗费用。

“王主任是一位仁医。”这是许多患者对王胜英的评价,他的仁心给他带来众多的“追随者”,一些“老病号”常年找他看病,每次他的门诊都是“一号难求”。他说:“一天要看六七十位患者,一坐就是一上午,确实不是一件轻松事,有时也会感觉有点疲惫。但是,看到病人康复是一种享受,一种成就感。”王胜英说,“我在从医的道路上感受到‘累并快乐着’,这几十年的经历让我从不后悔选择了学医。”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胃肠做出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