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一篇发表在EuropeanJournalofCardio-ThoracicSurgery的研究:IA期非小细胞肺癌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目的
研究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位置的关系,评估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对IA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年6月至年4月间在韩国首尔亚洲医疗中心接受肺叶切除术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资料。我们排除了有多个原发灶并接受新辅助治疗以及在术后第一年失访的患者。根据受累肺叶将患者分为5组:右上肺叶(RUL)、右中肺叶(RML)、右下肺叶(RLL)、左上肺叶(LUL)和左下肺叶(LLL),并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进一步分亚组。计算每个亚组的总生存率和转移发生率。计算疗效指数(EIs)以确定每个肺叶和淋巴分站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解剖这些淋巴分站对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
我们共分析了例患者。RUL、RML、RLL、LUL和LLL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88%、78%、80%和75%。单个淋巴分站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11%、10%、10%、16%和14%。RUL、RML、RLL、LUL和LLL特异性淋巴分站分别为:2/3/4站,4/7站,2/4/7站,4/5/6站和6/7/9站。此外,RUL、RML、RLL、LUL和LLL各自的高Els淋巴分站分别是4站、7站、7站、5站和7站。在RUL组中,淋巴结转移至第2、3和4站的发生率分别为2.3%、0.5%和7.6%,Els分别为0.8、0.3和4.3。在RML,淋巴结转移至第4和第7站的发生率分别为4%和6%,Els分别为1.3和2.4。在RLL,淋巴结转移至第2站、第4站和第7站的发生率分别为4.4%、5.6%和8.3%,Els分别为1.3、1.4和3.3。在LUL,淋巴结转移至第4、5和6站的发生率分别为1.4%、11.8%和2.5%,Els分别为0.4、7.1和0.5。在LLL,淋巴结转移至第6、7和9站的发生率分别为1.1%、5.7%和1.7%,Els分别为0.6、2.3和0.5。此外,肺叶特异性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与非肺叶特异性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具体地,RUL的P值0.,RML的P值0.,RLL的P值0.,LUL的P值0.,LLL的P值0.。
结论
我们的发现支持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在IA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当高EIs的淋巴分站为阴性时,其他淋巴分站发生转移的可能性不大。在各亚组,在肺叶特异性淋巴分站以外发生的淋巴转移的发生率大约为1%。非肺叶特异性淋巴清扫可能不会改善总生存率;然而,对于标准术式的修正仍需要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更多证据。
思考
肺癌外科治疗标准术式是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可提供准确的术后病理分期,发现隐匿性转移并提高生存率。然而,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的合适方法及范围仍有争议,有关不同肺叶对应的淋巴引流相关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ELs分析,对不同肺叶特异性淋巴分站进行划分,对纵隔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提出了新的见解。
Figure1:纳入标准:根据第八版肺癌分期标准的单个原发性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亚型,接受具有明确切除边缘的肺叶切除术,无既往肺部手术和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史(三站或更多,根治性切除)。排除标准:患者在术后5年内有其他器官恶性肿瘤发病、接受新辅助治疗或在术后第一年失访。
Table1:纳入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Table2:淋巴结转移的El(Efficacyindices)分析。淋巴结清扫的治疗效果是通过分析疗效指数(EI)来评估的,疗效指数是通过将肺叶特异性淋巴分站转移的患者的总发病率乘以其5年总生存率来计算的,无论有没有其他淋巴转移。计算EI后,指数2的淋巴分站被认为具有高EI指数。
Figure2:五组的五年总生存率分析:右上肺叶(RUL)、右中肺叶(RML)、右下肺叶(RLL)、左上肺叶(LUL)和左下肺叶(LLL)。绿色为无淋巴转移;红色为肺叶特异性淋巴转移阳性;蓝色为肺叶特异性淋巴转移阴性但有其他淋巴转移。
Table3:对于肺叶特异性淋巴结的发现汇总。淋巴结清扫的平均数目在RLL最高,为28±21,在LLL最低,为23±8。除外肺叶特异性淋巴结转移的其他淋巴转移的发生率仅为1%。跳跃转移率(出现N2淋巴转移而没有出现N1淋巴转移)在LUL最高(5%),在RLL最低(1%)。所有亚组中除外肺叶特异性淋巴结的跳跃转移率为0%。最后,无论N1是否阳性,非肺叶特异性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在RLL最高(1.6%),在LUL最低(0.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