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医院,你还好吗?”
“是的,最近心理状态不是很好,去看了心理医生。”
“噢,是这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如果需要帮助请告诉我”
这样的回答,在国外很正常,因为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但在国内,如果你这样说,只会引来异样眼光———“难道他(她)是精神病?他(她)这人心理也太脆弱了吧”,转而和身边的人丑化的评价这个人和心理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在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方面,中国比世界晚了15-20年。在美国,有30%的人定期看心理医生,80%的人不定期去心理诊所。而在我国,接受心理医生咨询治疗的人数比例不到5%,93%的有自杀行为的人从未看过心理医生!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性?在中国,为什么对心理疾病如此“讳莫如深”呢?
答案是:传统观念之下的压抑情感与“家丑不可外扬”
32岁的张谦是一名公务员,谦和有礼,得意不张狂,失意不沮丧,同事和朋友都公认他稳重而不张扬。
3个月前,张谦开始经常觉得胃胀、胃疼,还经常呕吐,到医院检查,却没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天,一名医生在询问张谦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后,诊断出他身体的不适是心理问题引起的,并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解释说:由于张谦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过于压抑自己的情感,导致了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产生,进而引起了身体的不适。
“心理问题?那不是神经病?”一听说张谦有心理问题,张谦的妻子坚决反对去看医生,认为丢人。
在妻子的坚持下,再加上自己也认为心理问题不能让别人知道,张谦采取了多修养、旅游放松的形式自我调解。
不想,1个多月下来,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加严重,失眠、头痛头晕、便秘等诸多症状接踵而来,还出现了梦游症。
在万般无奈下,张谦和妻子商量后,医院心理科就诊……
2个月后,痊愈的张谦带着医生和病友们的祝福,重新投入了工作和生活。
其实,张谦的病例在心理咨询诊断中并不是个案,一些人心理疾病的产生与恶化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人的情绪受到他人评价和环境影响很大。
传统观念提倡,情感要尽力掩饰,所以很多中国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不轻松。”这种观念导致人们长期将情感淤积于内心,久而久之,抑郁就会越来越严重,成为一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造成更大的危害。
再加上,很多人认为得心理疾病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家丑不可外扬。在发现家人心理有问题时,不是及时的劝其就医或进行正确的引导,而是掩饰,结果让情况更加恶化。
在人们长期的思想观念中,总是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神经病,进而又把心理问题和“疯子”联系起来,对心理疾病充满了神秘和恐惧。
事实上,“神经”是指人体内的无数根神经,它们组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通路;“精神”则是指大脑的中枢活动。如果用计算机语言来比拟,“神经”就是硬件,而“精神”则是软件。因此,把心理问题说成“神经病”是不科学的。
去年,中科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曾做过一次主题为“中国社会人群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让人很惊讶,有90%的受访对象表示,不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心理问题;有75%的人认为自己心理健康;还有50%的人拒绝访问。
因为世人的偏见,很多得了心理疾病的人害怕被别人知道,被人误解,所以不愿意别人谈论自己的病情。如果我们能够像对待身体疾病一样对待心理疾病,那么,许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由于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和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心理疾病认识不足,患病后没有及时就医,任其发展的结果就是害人又害己。
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特别是对现有医疗技术发展的不了解,再加上心理疾病的特殊性,严重的精神障碍者不仅会对自身带来危险,也可能危及他人和社会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通过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摆脱传统文化和世俗陈腐观念的影响,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疾病,从而避免新的悲剧的产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