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通秀桥,妙手争看善百巧。
走过接桂桥,金榜题名传喜报。
走过子来桥,观音娘娘送宝宝。
走过里仁桥,四邻和睦欢声笑。
走过明月桥,合家团圆银光照。
走过清风桥,廉洁为民守清操。
走过望恩桥,父母双亲要记牢。
走过大陵桥,风调雨顺活到老。
清代的黎里镇全图,标注着很多桥
黎里古镇从东面的八角亭到西面的望平桥,南面的通秀桥至禊湖道院,在0.52平方公里的地面上,雄跨着30座形态各异的石桥。由于时代的变迁,至今仍然保留着12座古桥,这些古桥古朴端庄,形式多样,极富美感。青龙桥、望恩桥和道南桥为拱桥,迎祥桥、清风桥为梁式三孔桥,进登桥、梯云桥等是梁式单孔桥,还有一座就是横跨伏虎洞和禊湖道院的秋禊桥,人们踩在石板上板上会发出叽咕叽咕的声音,所以当地人又叫它叽咕桥。
看着很平整,走起来却叽咕作响的秋禊桥
黎里的石桥大多是自南宋以后至元明清三朝建起来的,不仅沟通了两岸路线,也产生了走桥的风俗。每当元宵佳节或中秋赏月在桥上登高望远,既可以看到两岸的风景,又能强身健体,消除百病,所以有“黎里走桥五福到”、“走走黎里桥,身体健康百病消”的说法。而且黎里历来注重传统文化,给桥起名,也很有讲究的。这些桥名与我国传统文化、礼教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包括了人一生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以及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在这些桥名上都能得到体现。
今天主要来讲的是里西边的那几座石桥,也就是黎里西半镇的那些桥,因为西半镇的文化底蕴更加浓厚。
在以前,南栅港至禊湖道院这条市河是黎里的主要水道,从南到北分别建有通秀桥、接桂桥、子来桥、仁里桥、明月桥、清风桥和望恩桥。
“三岁看到老”,这是一句老话,一个人日后的发展在年幼时就有所反映,所以在幼儿时就要进行教育。黎里人在积极施教的同时,还经常带小孩去走走“明月桥”和“通秀桥”。从儿童开始会走路,家长领着他一起走桥,让小孩亲身体验攀登石桥的艰辛,鼓励孩子不畏困难,勇于进取。走了这两座桥,不但可以锻炼身体、明白事理,而且还能使小孩小孩善于百巧,日后肯定聪明灵秀,这与传统的“七夕乞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秀桥
等到孩子长大,要考功名,就必须要在黎里的“接桂桥”走一走,以期望日后蟾宫折桂、连中三元,光耀门楣。以前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接桂桥
考取功名之时,或许也是婚嫁之期。传统礼教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传宗接代,婚后走上“子来桥”,观音娘娘就会送上白白胖胖的儿子,所以走“子来桥”也非常重要。
子来桥桥基上的放生官河刻字
之后平步青云,为官一方,就要做到廉洁自珍,不能贪妄,所以黎里有了这座“清风桥”。“两袖清风”的典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而黎里素有“三斗三升芝麻官”之说,“清风桥”就代表了黎里官员的形象。
清风桥,桥额上为新丰桥,一名青枫桥,古名普宁桥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渐长,父母已到风烛残年之时,自然当尽其孝道,报以养育深恩。而黎里镇明清时,在外为官的人实在太多,对于传统礼教,他们都能恪守弗怠。站在“望恩桥”上,双手合十,对着道院,默默祈祷,深怀感恩之心。或搀扶老人走一下望恩桥,活动筋骨,登高远眺,这对于晚辈也是一个极好的示范。所以,走“望恩桥”能使中国的孝道文化传承下去。而对于青年男女来说,他们刚进入婚姻的殿堂,不久也将为人父为人母,对于养育下一代的艰辛和快乐他们也深有感触,所以也要深怀对父母的感谢之恩,因此年轻人都可以去“望恩桥”走一遭。
望恩桥,古名广济桥
邻里关系自古有之,在中国更是十分重要。在古人心目中,邻里关系的地位与价值是仅次于血缘宗族关系的较为重要的地缘关系。“德邻仁里”“远亲不如近邻”,都反映了邻居之间互相帮助依靠的社会现象。所以黎里的“里仁桥”就像是一座宣传栏,时刻提醒大家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因此有“走过里仁桥,四邻和睦欢声笑”的说法。
里仁桥
“八月中秋月团圞”,人间则有“人月双清”“人月两团圆”之说。不论是在外的游子,还是本镇族人,每当这一天的夜里,家人都要欢聚一堂,吃上一顿团圆饭,以示生活的美满。黎里人在吃好团圆饭以后,一家人喜欢到“明月桥”上走一走,抬头望天上明月,银光普泻,低头观水中之月,明净可人,秋风吹来,波光潋滟。正是“走过明月桥,合家团圆银光照”。
明月桥
黎里还有一座“大陵桥”,被乡人称为“庙桥”,因为桥的南面有座财神庙,称“小庙”,桥北就是全真道院,称“大庙”,一桥挑两庙,所以这座桥走的人特别多,走走桥,烧烧香,期盼四季平安、身体健康、财运亨通,也就有“走过大陵桥,风调雨顺活到老”的说法了。
大陵桥
黎里的古桥,不但是利民得渡、互通往来的交通设施,经得起风吹和雨打,而且也是一部人生哲学的教科书,耐人品读和回味。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汾湖高新区(黎里镇)档案工作晋升省“五星级”
2、美丽的古镇又多了一本书宣传她啦!
3、这个芦墟“老古董”一生只做一件事,被誉为礼学研究第一人!
4、吴江的百年老校有哪些?或许你曾在这里读过书!
5、这位平望人专门给植物看病,活了多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