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愈么老中医专业治白癜风用法治思维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郴州市桂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陈柳梅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习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破解消除道德领域的难题顽症提供了指南。
道德建设之要,在于持之以恒。“学好三年,学坏三天。”道德素养的提升既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又具逆水行舟的特点,这种长期性、可逆性决定了道德建设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必须月月抓、天天抓、时时抓。运用法治思维推进道德建设,就是要通过发挥法律长期性、稳定性的约束作用保障道德建设的持续不间断进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要切实克服运动式执法、被动式执法的弊端,建立完善全天候执法、高效率执法的体制机制,使非道德行为随时能被发现、被纠正、被处罚,让每个人时时处处都感受到法律和道德约束的存在,确保公民个人行为在任何时候都循德依法,使每个人通过长期的规范约束提升道德品质,端正日常行为。
道德建设之难,在于习惯养成。道德的养成既要依靠个人修为、社会倡导,更要靠法律的硬约束。儒家宣扬的各种道德理念之所以能够植根人心,除了历代先贤的教化,最关键的原因是有法律保障,乃“儒法合流”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现代国家在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过程中,也都把法律作为最有效的手段。用法治思维推进道德建设,必须重视发挥法律的强制性、惩诫性、导向性作用,让符合道德的行为受到鼓励,使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得到惩罚。当前,我国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执法不严有关,一些人屡屡触碰道德底线却未受到相应惩罚,损人利己者反而受益,遵德守法者反而吃亏,劣币驱逐良币。“天下大务,莫过赏罚,赏一人,使天下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之人惧。”只有辨是非,明赏罚,道德才能得到张扬,恶行才会被压制。
道德建设之重,在于普及推广。法律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法律的这种普适性为全覆盖推行道德理念提供了保障。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多元,道德理念的推行更应借助法律手段。要加强道德入法工作,把道德要求转化为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法律条文。对那些已不适应道德建设新形势的法律条文要及时修订,对那些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却还未纳入法律调整范围的道德要求需尽快形成相关法律规定。通过把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条文,让每个公民时时有规可循,处处有法可依,使道德要求通过法律的推行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每个公民的日常行为,推动道德理念落细落小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