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时候,学校旁边有个小造纸厂,每次经过的时候都会捏着鼻子快速跑过去,周边的小河里恶臭熏天,漂着一层黑色或者白色的漂浮物,当然原来河里的鱼虾都是死光了的。
好像是到了年,全国开始全面关停这种小造纸厂,当时记得最清楚的两个词,一个就是二噁英,属于一级致癌物质;另外一个词就是富营养。
其实,这里所说的富营养,是富营养化。就是因为我们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增加,导致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导致其中的部分水生物开始大量繁殖,破坏了整个生态平衡,刚才说到的造纸厂的污染,就是典型的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的。
为什么这个词对我会产生那么大的冲击呢?
不用说五六十年代的人,就是从七八十年代过来的人,应该对于物质短缺都还会有着深刻的记忆。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物质的极大丰富才是好的,而怎么突然就”富营养“了呢?
再就是接下来的几年开始,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这些慢性病的发病率开始快速的提高,以及我们原来被称为皇帝病的痛风,也开始大规模的出现,这其实就是我们社会的”富营养病“,而且这些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这就是我们从物质匮乏年代中走过来的印记,以及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吃过苦的人,很容易有一种补偿心理,日子好过了,多吃点好的,不能让孩子吃苦,把最好的都要给孩子。
对于新世纪出生的孩子,他们可能很难体会到他们的上一代和上上一代的人,是如何真正的艰苦奋斗的。他们可能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还会勒紧裤腰带,干劲十足,干出了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事。
相对于我们身体的”富营养病“,后果更严重的可能是我们精神上的富营养病。
其实,精神上的富营养病最重要的体现,很多时候就是惰性。怠惰心理,其实是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的重要原因。和我们父辈们不同,他们的条件更艰苦,而我们如今,不管从物质条件,还是各种资源,其实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很多人总是说缺资源,如果和我们的父辈们相比,我们今天简直都可以称作资源过剩了,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我们如何利用资源的头脑而已。
马克斯·韦伯曾多次考察美国,最后一次考察时,他有一个很深的忧思是:财富对清教徒来说,本应是轻飘飘的斗篷,随时可以把它扔掉,最后却变成束缚人的铁笼,人们不再奋斗了,不再努力了。
我想,这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同样有着很深的警示意义。
我们先来看一段《管子》中的内容:
众人之用其心也,爱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生其事亲也,妻子具,则孝衰矣。其事君也,有好业,家室富足,则行衰矣。爵禄满,则忠衰矣,唯贤者不然,故先王不满也。
我们简单翻译一下:
普通人的心理活动,爱往往是憎的开始,恩德往往成为怨恨的出发点。他们事奉双亲,有了妻子孝行就衰退了;他们事奉国君,有了产业,家室富足,德行就衰退了;爵禄满足忠心就衰退了。只有少数贤人不这样而已。
我们现在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就是企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比如上市了,而拥有期权的高管们,很容易丧失了上进心。什么都有了,就开始考虑人生的享乐。古代的办法是,先王不满也,也就是给予赏赐,不能太多,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让他还要有追求,而不至于让他失去了上进心。所以,给予太多,有时候反而不是好事。需要有所节制。但是,利益本身,又是最大的推动力。管子也说,得人之道,莫若利之。其实难点就在于掌握好这个度。同时,要提前预防这类问题的出现,加强沟通和教育,同时做好预案,什么样的预案呢?调整机制,加块新陈代谢,新旧更替。要不然,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战斗力、凝聚力都会大大下降。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创业时期,战斗力十足,但是一旦有了一些成绩,特别是高管们解决了财富自由的问题以后,斗志锐减。很多企业,上市以后,总是喜欢重提狼性文化,其实,说到底,相对于我们上边说的到人的富营养化,这是组织的”富营养化“。
组织的富营养化的特征就是资本越来越充足、人才也越来越多、管理也越来越正规化、科学化。但是,组织的富营养化带来的最致命的问题是,企业逐步开始丧失了活力,没有了进取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初创型的小企业,能够把行业巨头们打的落花流水,最后只能动用资本的大棒,要么把他们收入囊中,要么用资本的力量遏制甚至是扼杀他们的发展。而用资本将这些创业公司收入囊中之后,那些尝到了资本甜头的原来的创业者们,不再是抨击资本贪婪的人,而是把自己变成了资本的同伙。
其实,除了上边的普遍性的问题,组织的”富营养化“,还会导致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山头现象。
很多企业,慢慢做大之后,有些人就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就会逐步开始抱团,形成了一个个小团体,和小山头,他们以小团体和小山头的利益为重,而不是整个企业的利益为重,他们利用手里的权力打压异己,这些不光是让企业丧失了活力,而是让企业真正走向没落的开始。
第二个,管理过度。
很多初创企业,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但是企业发展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正规,也就是管理的高度规范化、理性化,虽然防范了很多的风险,流程越来越复杂,但是,再也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宁愿完美的走完长长的流程,就是没有人愿意解决问题。
前边讲过过劳肥的例子,其实,不管是人的富营养化,还是组织的富营养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种种问题,都是人性本身的缺陷造成的。
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大部分都来自于人的不安全感。人性的贪婪和恐惧,让我们在面临已有的利益可能被剥夺的时候,天然的会表现出极大的不安全感,并以此作出很多极端的动作。
过劳肥也好,对利益的贪婪也好,对于利益可能对剥夺的恐惧也罢,这些都是我们的先祖们在洪水猛兽时期,面临生存的困境的时候,不停的自我强化,用DNA的方式存在了我们的基因里,让我们很难摆脱,也很难改变。
而让我们的先祖们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饥饿感、恐惧感、求生欲。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一直号召员工保持饥饿感,也就是所谓的狼性文化。但是,如果只是喊喊口号,没有机制做保障,没有新陈代谢,没有自我更新,这种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我们刚才提到的很多人性中的根本特征,如果利用的好,控制得当,就会转化成巨大的能量,而控制不当,就会成为拖垮甚至是吞噬企业的巨大能量。
那应该如何让我们保持饥饿感,不陷入懈怠呢?
我一直很喜欢一个词,就是人生的密度,其实就是在我们短短的一生中,我们能做多少事,能成就多少事,我们很多人是蜷缩在沙发上,看着泡沫剧浪费自己的生命,也有些是因为欲望的牵引,让我们把我们最为重要的资源,也就是我们的精力,浪费在了一些不必要的地方。
人生的密度,人生的成就,很重要的就是来自于精力的管理。
而精力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是精力的存量,二是精力的增量。
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只有在不断的消耗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把摄入的能量最大限度的转化成我们做事的精力,而我们的怠惰,就会让摄入的,多余的能量转化成脂肪,有些甚至会转化成肿瘤,在这种能量的摄入、转化和使用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才在一种运转良好的健康状态,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保持着快速的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是健康的、有力量的。
而反观怠惰的我们,身体越来越多的赘肉,摄入的过多的能量,反而让我们天天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没有合理的消耗,过度摄入的能量只会是我们的负担,甚至是吞噬我们精力的黑洞。
其实,企业和我们的身体一样,富营养的状态,只有靠不停的付出、打破这种高度可怕的平衡,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
生命都需要新陈代谢,都是开放系统,也都是典型的耗散结构。一个高稳定的封闭系统,最终的结果是走向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意味着死亡。
对于人体、生命、企业,让自己永远保持活力的,不是饥饿感,而是要把那些不需要的东西尽快的合理的使用掉,耗散掉。
不过,可能这里很多人会产生误解。
人的本性,有过度积累的倾向,包括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财富、更多的食物,让我们能够对抗不安全感。但是,我们通常做的,或者说我们希望得到的,其实,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需求,而且,我们在这样的贪婪和恐惧中,把所有的精力基本都用在了如何攫取,以及获得之后如何保护这些利益,而不是把我们的精力、财富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其实,如果我们认真观察,认真的去研究,反而会发现,那些愿意付出,愿意与别人分享利益的人、企业,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利益和财富,因为从你这儿能够得到利益和财富,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合作,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过度的积累资本,最终的结果就是这家企业逐步走向平庸、走向衰亡,因为他已经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再创造价值,不再创造财富,而是用资本筑起了更高的城墙来保护自己已有的利益。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财富的获取和积累都是必须的,但是,在财富和利益积累的一定程度,你的财富观、义利观将决定你的走向。
用不断的有效付出,实现自身的有益积累,促进自己的新陈代谢,在创造、付出、获取、再付出的循环中,我们不断增加的就是我们人生的密度和我们的信誉。
其实,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早就给出了我们这个度的答案。
义利之辨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几千年来一直持续不断。《易经》上说,利者,义之和也;又有:义者,宜也。连起来说就是,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就是义,二把相关的事情都做到恰到好处,就是利益的总和。再说明白点就是,你能处理好多少事,能平衡好多少利益关系,决定着你能拥有多大的利益。
信誉,加上一套知与之为取的利益分配机制,给对方更多的利益,形成坚固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会让你能分配的利益越来越大。
其实,我们可以想想,我们身边那些极其精明的人为什么反而做不大,因为他的精明让所有人和他合作时都提高了警惕,建立信任的成本很高,直接的影响了交易频率。
在现代这样一个商业社会,不去谈利益,我们基本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但是对于利益的态度,却决定了我们最终能够获取多大的利益。